第5期文论与文化研究沙龙纪要

时间:2009-11-04

文化理论与文化研究沙龙第五期会议纪要

主讲老师:赵国新

时间:11月4号14:00—17:30

地点:阿语楼501室(文学所办公室)

纪要人:许亮

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文化理论与文化研究沙龙第五期主讲人是外国文学研究所的赵国新老师。他以“文学理论的世俗化:评《当代批评理论实用指南》”为题进行了精彩的评讲。演讲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块:第一是综述了文学理论的发展史和基本主流的文学理论“导读”性著作,内容包括各派的各自特点、不足和之间的联系。第二是着重评述了洛伊丝·泰森的《当代批评理论实用指南》的优势和不足。以下就这两大方面的内容进行纪要总结。

一、文学理论的发展史和基本主流的文学理论“导读”性著作

二十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异军突起,掀开了现代西方文论的帷幕,各类形式化研究蹑踪而至,新批评、细绎派、芝加哥学派、布拉格学派、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陆续登场,主宰了学院派批评的舞台,此前得势的印象式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被迅速边缘化,此种结果都是二者自身缺陷所致:印象式批评专事描述个人偶得之见,抒发浮光掠影的感受,行文散漫随意,殊少系统论证;社会历史评论高谈历史背景,纵论作家轶事,对于作品自身之中的要素,则漠然视之。然而形式化批评虽称盛一时,但始终未能定于一尊;而后出现了读者反应理论和接受美学、精神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新历史主义,若干高明的研究者能汲取了形式研究的长处,在保持历史厚重感的同时兼具形式批评的缠绵细致。

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从文本中心论开始,旨在揭示作品“文学性”;自60、70年代结构主义兴起以来,“文学性”大大降低,而理论性增强。70年代末开始,专事解说当代文论、进行理论稀释的各式“导论”应运而生。其中很有代表性的有:威尔弗雷德·L.格林等人合著的《文学批评方法手册》、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导论》、拉曼·塞尔登等人合著的《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彼得·巴里的《理论入门:文学与文化理论导论》、汉斯·伯顿斯的《文学理论基础》和罗伊丝·泰森的《当代批评理论实用指南》。赵国新老师大致评价了除《当代批评理论实用指南》之外其他文论导读作品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观点。

二、洛伊丝·泰森的《当代批评理论实用指南》的优势和不足

作者把读者对象锁定为英文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行文力求浅显,概念解说力求明晰透彻,经常援引现实生活事例作为佐证,可读性很强。全书涵盖了11家批评理论流派。各章内容的编排,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先是做考镜源流、梳篱整理的工作,略述各理论流派的渊源和发展,解说其关键术语,归纳其基本理论前提,对于支脉繁复的流派,还择其要者,分节述说,再罗列该派学者一贯探究的问题和批评实践的视角。在理论解说之后,作者就该派理论的批评实践所呈现出的思想倾向和操作手法,拟就了若干问题,启发诱导读者以此为视角,去思考和剖析文本。赵老师以新历史主义批评为例作了详细分析其特点和局限性。这些是作文文论本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然而依赵国新老师看来,就《当代批评理论实用指南》本身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在个别章节当中,作者对于该流派的理论总结过度简化,这就容易给人一个错误的印象,以为其全部精义尽在于此,这种缺憾在“马克思主义批评”一章中最为严重。赵老师通过对书中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引用,逐条评论了其中的不足,并给我们提供了彼得·巴里在《文学理论基础》中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策略的总结,让我们能够清醒客观的认识到不足之处,同时又能有很好的方向来弥补不足,可谓是用心良苦,给人指路。

在评讲的最后,赵老师针对有些文论文本生涩难懂再次提出了有关文论的语言用尽量简洁顺畅优美的语句来表达,而不是专业词汇的生硬堆积。之后同学们提问,赵老师又对此作了更详细的说明。每个文本总有它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充分利用优势,再通过其他文论导读来弥补不足,我们的文学理论之路忽然就开朗了起来,以一个良好的开端进入了理论之门,同学们获益匪浅。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