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与文化研究沙龙第十期会议纪要
主讲人:王炳钧
时间:2010年12月15日15:30—17:30
地点:1号楼544会议室
纪要人:葛明
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文化理论与文化研究沙龙第十期主讲人是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王炳钧老师。本期文化理论与文化研究沙龙的主题是:德国学术界人文科学的研究脉络。
王老师的讲话主要包括两部分,他首先谈到德国学术界人文学科近些年来的发展脉络,然后结合同学们的一些问题谈了一些看法,主要是论文写作的的问题,最常见的问题是这两部分,也就是理论表述和作品衔接的断裂。王老师指出,只有先了解本子涉及的问题,倘若涉及历史语境和作者的问题,再返还到历史中考察,才能更好地解释为什么在当时的环境下出现了这种问题。
接下来王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德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文学研究流派分支:一个路子是实证主义的做法,用作者的经历去解释作品;直到19世纪末狄尔泰以后阐释学的出现,所谓的人文思想史的兴起改变了这一状态,人们不再试图像实证主义那样根据经历试图解释,而是更侧重理解,如何在本子中看到时代精神。这时的文本解读上升到了一个哲学的高度,涉及到的话题一般也比较宏大,比如自由,爱情,自然等。除此之外还有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路子,提倡“面对事实本身”。正如瑞士的一个学者施泰格在《文学研究对象》中指出,“打动我们的就是文本本身”,而各种心理学或是社会学理论都被弃之一旁。这种单纯审美形式的分析方法类似于英美的新批评,迎合了战后心态。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68前后,德国学术界重新兴起了对历史的反思,开始大规模接受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也开始产生影响。在以前的脉络中,无论是创作论还是形式论可以看出,所谓的读者,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开始成型,接受理论也开始发生影响,作者的权威被逐渐打破。
王老师还为我们介绍了德国学术界最新的发展状况:在今年以来,德国学术界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即人文学科的存在究竟有何意义。有人认为人文的作用在于弥补自然科学造成的危害,当然这一点遭到很多人文学者的反对,文化学的兴起也为解决人文学科的困境提供了一种可能,即学科内部的开放,或是通过跨学科给人文科学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提供了更多的操作视角。比如刚才谈到的口头文学和诗歌的教化功能,技术与文学的关系等等为文学的研究打开了更多的窗户,这都成为文化研究的一部分。文学本身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只有通过纳入更多的社会现象才能确定自己在整个社会中的位置。
结尾时,王老师又再次回到怎样做论文的问题,重点强调的依然是文本的核心地位。虽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视角,但是必须回到文本,但文本始终是第一位的,对文本的阐释与理论的联系是基本的部分,还有就是要处理好本子和边角料的矛盾。此次沙龙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