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俄罗斯诗人、作家维雅·格·库普里扬诺夫
主办:外国文学研究所
地点:北外逸夫楼203
日期:2013年9月18日19:00-20:00
纪要人:董树丛
本期作家论坛邀请到的是俄罗斯著名诗人、作家、批评家维雅·格·库普里扬诺夫,论坛以诗歌朗诵的方式进行。诗人维雅·格·库普里扬诺夫用母语俄语向大家朗诵了自己的诗作《诗》、《嘲笑》、《狼之歌》、《创造》、《金秋》、《中国诗人李白的传说》、《我按动月亮》等,随后汪剑钊老师同外文所的同学们分别朗诵了每首诗的中文译文。
维雅·格·库普里扬诺夫1939年出生于新西伯利亚。父亲是一名军医,1942年牺牲于卫国战争的战场上;母亲是一名外科医生。诗人早年曾求学于列宁格勒海军武器工程学院,后因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志趣不合而退学。1960年至1967年进入莫斯科外语学院翻译系学习。在此期间,他有意识地尝试翻译里尔克的诗歌,同时也开始发表一些原创诗歌。1976年,库普里扬诺夫加入苏联作家协会,正式从事文学翻译工作。据说,这是缘于“其天才,而非论资排辈”。
库普里扬诺夫翻译过荷尔德林、诺瓦里斯、夏米索、霍夫曼斯塔尔、布莱希特、里尔克等诗人的作品。他娴熟地处理笔下那些复杂的德语、英语和瑞典语的诗歌文本,将其转换成美妙的俄语诗歌,成为它们在俄语世界里最早的发现者和传播者。因此,很长一个时期,他只是作为一名出色的诗歌翻译家和批评家而在读者中间享有广泛的声誉。在四十二岁时,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出自第一张脸》。这部作品显示了作者向来被忽略和被遮蔽的原创性天才,受到了读者热烈的欢迎,其中的不少诗歌并被译介到了国外,除被译成各种欧洲语言外,某些篇章还拥有了印度语和泰米尔语的文本。这些成就证实了列夫·金兹堡的断言:“不论在哪个种类里,他都首先是一名诗人,一个彻底奉献给诗的人。”
自此以后,随着库普里扬诺夫创作上的愈显成熟,他本人及其作品也受到了诗歌圈与知识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安德烈·马克西莫夫在1987年在一家名为《对话者》的报纸上发表评述道:“库普里扬诺夫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诗人,可是当我们深入考察年轻人的诗歌现状时,他的诗歌又显得很重要。他是一个喜欢实验的诗人,追求以自己的方式来讲述自己。他希望唤醒读者,以出人意料的形式让读者思考我们在无谓的忙碌中通常不曾发现的一些习见的事物。”当代俄罗斯最杰出的思想家和人文学者利哈乔夫院士阅读了他的诗集以后,在给作者的一封信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是诗本身,而不是普通的诗歌。”
库普里扬诺夫无疑是自艾基逝世之后,俄罗斯自由体诗歌最重要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他的诗歌摆脱了僵硬的格律,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诗体不受任何框式束缚。诗歌篇幅一般都不长,用词大多简洁、明晰,非常接近口语,往往在短促的节奏里绽露璞玉一般的光芒。它们大多是抒情诗与哲学的有机结合,呈现了某种箴言学研究的智慧,因而带有较多的启示意味。这些哲理思考仿佛先天地携有内在的音乐性,从另一个侧面为脱去格律束缚的自由体诗增添了诗性呼吸的韵律。凡此种种,令诗歌中那些荒诞与绝望的诗句秉有了一种朴素的力量,从而逸出了宏大主题的空洞性。
库普里扬诺夫诗歌的节奏性和音乐感在诗人的朗诵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诗人时而低吟浅唱,时而喃喃自语,时而大声疾呼,急流似“大弦嘈嘈”,缓流如“小弦切切”。在座听众虽然并非全懂俄语,但透过诗人或急或徐的音调,上下拨挑的手势,就已明了这寥寥数语的背后支撑着一个多么辽阔的精神宇宙,那安详从容的面庞下裹挟着一个多么深邃的情感漩涡。尤其是诗人在朗诵诗歌《狼之歌》时,大家仿佛置身凄冷荒野,暴露在煞白的月光下,聆听诗人如狼一般对月长嗥,在警觉中沉思狼,以及如狼般在孤独中守护家园、守护信仰的先觉者的价值和意义。
大家在这场富有感染力的诗歌朗诵会中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送上阵阵掌声,度过了一个美妙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