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期作家论坛纪要

时间:2016-01-12

题目:诗歌文本中的原文与互文

主讲人:欧阳江河

主持人:汪剑钊教授

地点:北外国际大厦1147室

日期:2015年11月21日15:00-17:30

纪要人:李宛悦

本期作家论坛邀请当代著名诗人欧阳江河老师作为主讲人。欧阳江河,著名朦胧派诗人、诗学、音乐及文化批评家,知识分子写作倡导者,被国际诗歌界誉为“最好的中国诗人”。其代表作有《玻璃工厂》,《计划经济时代的爱情》,《傍晚穿过广场》,《最后的幻象》,《椅中人的倾听与交谈》,《咖啡馆》,《雪》,《悬棺》等。著有诗集《透过词语的玻璃》,《谁去谁留》,《事物的眼泪》,评论集《站在虚构这边》, 曾多次应邀赴美国,德国,英国,荷兰,法国,意大利等国的二十余所大学及多个文学基金会讲学,朗诵诗歌,访问写作。2011年获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2010年度诗人奖”,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欧阳江河的诗歌写作强调思辨上的崎岖复杂及语言上的一直混成,强调个人经验与公共现实的深度关系。作为诗学批评家,他在当代中国诗歌的整体理论及文本细读两方面均有独特的建树。欧阳江河的写作时间深具当代特征,其写作理念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诗坛有较大的影响。

本期论坛中,欧阳江河老师从诗歌文本中的原文与互文的角度入手,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在诗歌创作中的精神体验和诗歌翻译的问题,并和论坛参与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北京入冬以来的一场寒流悄悄袭来,天空中沙沙地飘着雪粒,可是寒风冷雨没有阻挡得了大家对诗歌的热爱。怀着仰慕之情,北外师生齐聚在一起,聆听欧阳江河老师讲座。讲座一开始,欧阳江河老师谈到在这样的一种天气里,在这样的一所高等学府里,同大家坐下来谈谈诗歌,是一件美好而又奢侈的事情。

关于诗歌原文与互文的问题,欧阳江河老师深入浅出,从书法、绘画和音乐的角度来比拟阐释,使得深刻的道理瞬间变得生动有形,浅显易懂。从书法的角度来说,“原文”相当于字帖中的原帖,而“互文”则相当于描红、临摹字帖或者说忆摹,因而产生了另外意义的原文;而从绘画角度来看,在绘画史上,由于经济原因,有些画家在他人已有的、渐已褪色的画上作画,那么,最底层的色彩就具有了考古学意义的颜色。另外也是因为绘画需要打底的需求,而使用多层画法。那么底色就成为新创作的一部分。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底色得到其充分的氧化,而第一笔的底色,就永远透过多层的色彩呈现在画的最上面,产生了新的艺术效果。从音乐方面来讲,复调音乐也有异曲同工的效果。那么“互文性”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就是历史的元素爆炸式地呈现出新的意义,或者说重新诞生出几百年前的概念。进而,欧阳老师谈到当代诗歌写作现状,要体现当下活的历史。鉴于聆听者都是外国文学、诗歌的学习者和工作者,欧阳老师提出诗歌的翻译要参照修订语言政治学、翻译政治学,理解诗歌母语原文的创作意义尤其重要。

欧阳老师谈到了他对诗歌创作与翻译的看法和理解,提出了诗歌语言的三个层次。分别是词与物的关系、词与词的关系、在语言的使用上“清洗”诗歌的“原音”和“原象”等三个方面的展开。

语言的第一层意义:词与物的关系。词与物的指代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

语言的第二层意义:是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词语在使用的过程中被拉长、延伸,因而产生了张力。如“树”一词,在汉语中具有“阳刚”、“崇高”之意,延伸出“树立”,“建树”等意义。而在德语中,树是神的“神灵”和“神经”所在,因此,德国人说:“人砍树,树会痛”。在不同的语言中,词语的联想则不同。是文化、文人、心里、精神与物质交相辉映的产物。伦理美学、诗学和文化核心的概念导致词语与词语之间的隐喻和暗喻的表意系统的不同。

语言的第三层意义:即语言使用、理解、整理中清洗诗歌的“原音”和“原象”。我们对待诗歌应如对待上帝一样纯粹,这也是诗歌翻译中的最深层次。词语一旦被诗歌使用后,经过诗人的擦拭,词语在文本中变得纯洁,犹如处女一般。离开词与物、词与词的公共文化层次,就进入了上帝封闭的层次而得到净化。诗歌的创作和诗歌的翻译就在于超越不同语种词与物的关系,对不同母语的颠覆。诗人和翻译者是“反词”的制造者和母语中原文的最大制造者生产者和发明者。进入诗歌与语言境界,即突破“互文性”是非常难的,但确实非常值得去探索的。欧阳江河老师强调诗人和翻译者应该视语言的创作为“肉身性的”,达到一种“以命换命”的境界。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犹如流通中的货币,难免受到污损,而诗人的使命就是要重新拯救词语,使之纯净起来,达到“原生态”的效果。这里就要求从体验中出发,要有自我的创造性。这也是当地诗学最尖锐的问题。

接下来欧阳江河老师从词语的角度谈及到汉语与中文的区别,令大家耳目一新。汉语产生于中国的农耕时代,除去佛经的翻译对汉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外,汉语之产生后,一直处在相对比较封闭的状态。而中文是横向发展的,它是经历了从旧体到白话文的衍变,受现代性的影响,如词与物的互译、词与词的互文、翻译意识形态的变化、观念文明的转变,翻译政治的影响都同时塑造了中文,包括其语法、读音、词语增补等影响。

在讲座中,欧阳江河老师还评价了庞德、拉金和艾略特等诗人的创作。最后,他还即兴为大家现场朗诵了尚未发表的新作。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