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文学的人文指向
主讲人:李一鸣
主持人:汪剑钊教授
地点:北外国际大厦1147室
日期:2015年12月12日
纪要人:关淑格
本期作家论坛邀请著名作家、评论家李一鸣教授作为主讲人。李一鸣,文学博士,著名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文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评委。李一鸣自15岁公开发表文学作品,已在各级报刊发表散文、文艺评论作品600余篇,出版《中国现代游记散文整体性研究》等6部著作。其中,散文《野地漫步听黄昏》《礼拜》《我的理发馆》等获得省级以上奖项,作品入选《散文》《散文选刊》《山东新文学大系(1917-1999)》《中国散文年选》等重要选集。2009年获首届“山东省十佳青年散文家”称号,2014年《中国现代游记散文整体性研究》获得第六届冰心散文奖散文理论奖。
冬日的雾霾遮不住文学的光芒,本期论坛中,李一鸣教授用散文诗一般的语言,跟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于文学中的人文的深刻理解,并和论坛参与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对鲁迅文学院进行了一番简单的介绍之后,李一鸣教授将话题转入到他本次演讲的主题,他认为任何科学都是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而文学也不例外,它是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此来把握世界。这种把握涉及到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对于当下的作家来说,他们并不缺乏表达形式和技巧,他们的弊端也许在于所传达的内容缺乏情怀,尤其是人文情怀。
那么什么是人文呢?简而言之,人文所关注的是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物象之间的关系。比如一朵在远方山谷中自生自灭的花朵,如果没有世人的注目,它的一生不过是自然界中一株植物的生长过程。但是当我们以人的眼光去关注它,寒来暑往、花开花落的花的一生,就能折射出人的生老病死的一生。当我们以人的感情去关照“花生”,花这种自然界中平凡的物象便带上了人文的色彩,这样的过程就是人文的表现。
作家张洁在一家餐馆门口看到一棵被泼满油水的沧桑树木,不禁流下怜惜的眼泪,并暗下决心,不再光顾这家餐馆。她对一棵树所表现出的情怀,就是一种人文的体现。
像花和树一样,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平凡物象,在经过人的感情的关照之后,都会折射出一种人文的关怀。比如一只“破鞋”,它背后可能会有很多让人感慨的故事。有这样一篇微型小说:在闹市中,一位卖鞋的妇人说道:“士兵,我们的鞋子是按双卖的。”简单的情节和一句话,却让人联想到一个士兵所经历的战火纷飞的岁月和战争的残酷。一只“破鞋”可以引出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首诗。李一鸣教授讲述了自己的一个故事,他1985年到北京师范学院实习,这是他第一次来北京,当时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布鞋,来到了天安门前,他不禁诗兴大发,写道:妈妈也是诗人,她用一针一线写出的诗,被我发表在长安街上……这里面饱含着母子之间深沉的爱。面对一只鞋子我们能想到这些,这也就是人文了。
一把尿壶与茶壶,都是由相同的材质制成,只因为不同的功能,处在不同的位置,就受到完全不一样的待遇。一把尿壶的命运也就是一个人的命运,而且是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的命运。比如一个来自大山的孩子和一个京城的孩子,他们出生在同一天,出生时有着同样的洁净的眼睛,但是却又会有“我奋斗30年才有和你一起喝咖啡的机会”的不公。面对一把尿壶,想到它身上所蕴藏的人的命运,这就是人文。
人文不仅体现在人与物、人与世界的关系之中,更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李一鸣教授个简单生动的例子:你打我,我哭了,这是生命的本能反应;而如果你打他,我哭了,这里面就可能有一种人文关怀了。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为了正义,为了反对不平等,将自己最美好的岁月消耗在监狱之中,但是当他出狱时却说:“当我走向通往自由的大门时,我深深地知道如果不能把怨恨和自由留在身后,那么我的心就依然还在监狱之中。”因此,他没有像白人曾对待他那样,他制定的政策不仅保护黑人,同时也惠及了白人,他成为全南非人的总统,他对所有人投去的都是慈爱的目光。曼德拉的伟大,就在于他的情怀和人文。
发生在十多年前的美国“911事件”,当时仅仅因为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一些人就对之欢呼雀跃。可是在那次恐袭事件中失去的几千人,都是和我们一样为爱而生活的平凡的有血有肉的生命,在他们家中,有父母、子女、爱人、兄弟姐妹,他为他们而活,他们为他而骄傲。所以,那不只是几千个生命的消逝,而是更多的人的心在流血。当我们超越意识形态的藩篱,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看待“911事件”,这就是一种人文的表现。
人文就是让人成为一个人的必要的因素,我们身边有多少长得像人的特殊动物,昧着良心,做着非人的事情。斯宾格勒曾说,生命的价值不以长短来衡量,一个人除了他的长度和宽度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第三维度,这就是人文的维度。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子所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人文就是把人当人,把人当自己一样看待。他们所说的那种不忍人之心、那种将心比心的慈悲情怀,一脉相承。
通过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和文人的传承,人文情怀在很大程度上化成了天下情怀。如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情怀;张载“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人生体验;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这些都是中国知识分子由人文情怀而达成天下情怀的体现。千百年来,由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的知识分子典型所留下的种子,在中国的大地上,开出自由的花朵。镜碎尤反光,兰死香尤在。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优秀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则不打自垮。所以人文科学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文科学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和语言等学科,它们都以各自的方式,阐释了人文的维度,突出了人文的指向。李一鸣教授主要以文学与哲学为例,进行了论述。
在文学方面,李一鸣教授首先感慨道文学创作的今不如昔,比如巴尔扎克能在《人间喜剧》中塑造出1792个个性不同、栩栩如生的人物,但如今由于时代的普遍浮躁,巨著并不常见。为此,我们更加需要强调文学对于我们时代的价值。文学应该抚平时代的浮躁,文学应该让我们从酒色财气中抬起头来,去重新观看星空,探索自然,去关心真正的生活。文学应该让真正的生活进入作家的视野,作家的笔尖应该连着心尖。
在哲学方面,现代人的生命中,充斥着混乱与荒诞。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还有多少未敞开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索。我们不断思考、追问: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是谁?这种哲学的思考其实也就是人文的思考。一个作家要想成功,必须要受这种哲学思想的滋养。放眼看中国成功的作家,基本都深受哲学思想的影响。比如:鲁迅深受尼采的哲学思想影响;郭沫若深受克罗齐的影响;茅盾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巴金受法国无政府主义影响;老舍受英国哲学影响;曹禺受多种哲学影响;冰心受泰戈尔和基督教义的影响。还有当代的作家例如史铁生、余华、张承志、刘震云、毕飞宇等都深受哲学思想的影响,而这些影响都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
在演讲的最后,李一鸣教授感慨道人生就是荒诞,就是无数偶然组合成的必然。让我们聆听花的声音,听一听餐馆门口那棵树的声音,听一听那只鞋的声音、那把尿壶的声音,听一听那两座大楼的声音,也听一听我们内心的声音和世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