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诗人、学者、翻译家 北塔
题目:中国现代诗歌之英文翻译——以闻一多诗歌之英文翻译为例
主办:外国文学研究所、言心文学社
地点:北外1号楼544室
日期: 2012年10月27日下午15:30-17:30
纪要人:赵静
本期作家论坛邀请到的主讲人是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北塔先生。他以“中国现代诗歌之英文翻译”为主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一开始,他谈到,诗歌的写作是一种回家的感觉,而翻译的过程则有一种自我流亡的感受。流亡本身是艰苦的,是一种生活在两种语言夹缝中的尴尬,但翻译,作为追求异质文化的唯一途径,是非常必要的。
接着,他提到2008年在美国参加学术会议期间曾去美国国会图书馆查阅有关“现当代中文诗歌英语翻译”的资料。他发现,完全符合“现代中文诗歌”和“当代中文诗歌”这两个关键词内涵的文献目录有九种,并对这九个文献一一作了讲解和评述。他特别提到罗伯特·白英所编的《当代中国诗选》(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闻一多、卞之琳、袁可嘉等诗人、学者都曾参与到了此书的编选、翻译过程。该书在海外以及当时中国的文学界都产生了影响,是一本较为重要的新诗英译本;我国台湾著名诗人、学者叶维廉编、译的《防空洞里的抒情诗:现代中国诗歌1930-1950》(Lyrics from Shelters: Modern Chinese Poetry, 1930-1950);奚密编辑和翻译,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诗歌选集》(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等。通过分析从1936年阿克顿选编的《现代中国诗选》到2007年美国诗天空出版社出版的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 2005-2006及张耳等编译的Another Kind of Nation: 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等文献,北塔先生总结了70多年来现代中文诗歌英语翻译出版的特点:1、解放前以英国为主,解放后以美国为主;2、解放前以合译为主,解放后以个译为主;3、由于选译者个人视野或趣味的局限以及时代思潮风气的影响,众多选本各有各的偏颇;4、翻译质量越来越好;5、进入21世纪后,中国(包括港澳台)诗人自己出的中英对照诗集越来越多。
随后,北塔先生回溯了1930年以来中国现代中文诗歌的英译工作,谈到了1949年前国内外刊物上的零星译作,介绍了《诗刊》(美国芝加哥)、《天下月刊》(上海)、《北平纪事》(北京)及《密勒氏评论报》等刊物的历史背景,指出了它们在外宣方面的重要贡献和意义。他特别提到了1950年筹备创办的英文版《中国文学》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最大的一个窗口,2001年,作为外宣手段的《中国文学》汉诗英译工作结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也彰显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包括文化宣传制度和理念的转变。也就在这些年,现代中文诗英译的民间行为登上舞台。随着国际化交往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外国诗人和学者想要了解中国的当代诗歌,中文诗英译的前景值得期待。
最后,北塔先生以闻一多诗歌的英文翻译为例,对主要几家翻译进行了评论。各家翻译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例如,Ho Yung的翻译有多处错译、漏译、衍译,还有一些修辞没有译好;许芥昱的译文准确、雅致、整饬,而且颇能传达闻诗风格,他以其对闻一多其人其诗的深刻理解,以其广博的词汇量和遣词造句的高才,出色地完成了汉诗英译的对等性转换,从义理到音色都得到了转换,但许的翻译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凑韵。由于闻一多在诗歌创作中强调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他的诗歌非常具有抗译性。北塔先生认为,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是一种不可为而为之的活动,只能无限接近原文,正如台湾中山大学外文系余光中教授 “译无全功”的说法。北塔先生总结了三种诗歌翻译:诗人译诗、学者译诗和文人译诗。诗人译诗往往倾向于创造性翻译;学者译诗常常由于全面求信而显得拘谨;而文人译诗属于较好的一种:在妥协中创新,在创新中妥协。
在讲座的互动讨论环节,同学们提出了“诗歌能否大众化,翻译技巧与翻译实践的关系,翻译实践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翻译中的霸权”等问题,北塔先生从不同角度详细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讲座期间,现场气氛轻松愉快,同学们获益匪浅。